重庆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专著《区域交通发展与管理》

一、成果的基本情况
本成果系黄承锋等所著,学科分类为经济学,成果形式为专著。系重庆市道路运输发展对策研究等多个项目的成果集成,于2008年出版。该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员包括:黄承锋、谢水清、谢晓东、林武和王方。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区域交通发展与管理》以区域交通系统为对象,论及结构、组织、管理、安全、政策及发展规律,对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与组织、交通线路的建设及影响、综合运输通道经济运行、大型运输企业发展、交通安全系统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论述。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与组织:(1)论述了公共交通的合理市场组织结构,在分析公共交通的准公共性和国有公共交通企业的社会性特点基础上,论证了组建公共交通控股集团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治理方案;(2)论述了我国普遍存在的中巴车、大巴车、出租车在核心地区的混营现象,提出以“一大(巴车)一小(出租车)”为主的合理空间使用、资源节约公共交通结构,并为实现平稳过度,设计了多种补偿性退出选择方案(中巴退出核心区);(3)论述城市公共交通与长途客运的市场界限,并提供了“合而不同”的经营范围资质划分;(4)论述重庆市公路班线客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竞争线路与专营线路选择进行了经济分析,提出了线路专营权的概念,并论述了线路竞争性选择经营主体的管理思路;(5)论述了物流业的现状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解决对策。
交通线路的建设投资:论述广为关注高等级公路投资问题。投资地区比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项目,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造价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而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分地区类型的综合、定量分析(包括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及其相互关系)更是缺乏。(1)归纳论述了影响高等级公路造价的因素,包括公路等级、交通状况、地理环境(地形、地质、水文)、发展政策、资金来源、土地成本、结构物、定额取费标准、材料与设备价格等。(2)针对投资的特点,对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重庆)、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及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包括单价、投入要素(土地、人工、材料等,历年重庆市高等级公路的单位里程平均投资额高于全国其它地区。)、分项工程比重(结构物的多少决定了投入量的数量)。(3)采用公路等级、分项工程所占的比重、不同的地区取费标准及当地的物价指数、以及计划建设的里程数等,建立投资指数模型,构建了高等级公路工程投资比较指标体系,该模型可以对高等级公路的投资进行初步的框算,是投资估算又一新的方法。
交通线路对区域的影响:运用案例(万梁高速公路辅道)分析的方法,对交通线路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分析,为交通线路的规划和评价提供方法和指南。包括:(1)通道对沿线区域交通运输的影响,含建设期间施工交通运输的作用,通车后对沿线地区交通运输的作用(完善当地乡村路网,将乡镇同经济行政中心连接起来,实现了沿途的“乡乡公路连通”、实现由人力运输向现代化运输转变、交通运输规模扩大、质量的提高与交通时间的节约、诱发效应)。(2)辅道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含影响范围确定、贸易及投资环境的改变(完成末端建设——至农户的最后连接、交易更趋频繁、交易规模扩大、资源的经济优势凸现、土地增值及耕地占用)、影响区农业产品结构的变化、对万梁辅道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影响、辅道经济带的经济增长。(3)辅道对沿线社会发展的影响,含生活方式的变化(收入和就业、饮食结构、饮用水和燃料、住房条件、交通方式和通讯方式、现代家具和电器、娱乐方式、出行情况、致富观念)、医疗卫生条件和生育观念、诊所增加和出现专业门诊、生育观念、通婚远近、教育状况的改善、政治生活(行政管理、政治生活的知情度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边远山区凝聚力与自信心、政治稳定)、安全保障(社会治安、防灾救灾)、环境污染、影响的可持续性。(4)辅道对其所在经济带的作用,含辅道对经济带的串联作用、对经济带中心城镇的作用、辅道扩大平行线路腹地的作用、辅道对万梁经济带的聚集与扩散作用、对封闭线路的局部负面影响的减弱作用。
综合运输通道经济运行:以我国重要的综合运输通道——成渝通道为例进行分析,主要论述平行线路之间交通量的产生和流量,并对主要线路的运营策略进行分析。包括:(1)成渝通道经济带的发展,含通道经济带的人口及分布、成渝通道经济带的社会经济现状与布局、成渝通道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规划;(2)成渝通道经济带的交通需求,含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段及其它线路的现状交通量、成渝通道经济带的总体运输需求、客运市场运输需求量分配、货运市场运输需求量分配;(3)成渝高速重庆段的战略定位,含成渝通道内各方式线路的经济特点、比较优劣的分析;(4)成渝高速重庆段应对策略,包括3个阶段的策略集合,防御性策略与进攻性策略并用、先发战略、形象战略、价格策略、服务策略、协同策略等,多种策略并用。
大型运输企业治理:这些企业是运输行业运行的主导力量,是跨区域性市场主体,专著运用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学的基本方法,结合区域运输行业的发展,以西部第一客运集团——渝运集团为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1)运输行业的经营环境及未来,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的需求环境、技术环境;(2)大型运输集团公司运行及公司治理现状分析,含组织机构、集团公司资源、业务市场定位;(3)大型运输集团竞争力分析与战略目标,含业务竞争力分析、战略目标与方针;(4)大型运输集团战略方案设计,含总体形象方案、运输业发展方案、汽车维修发展方案、房地产发展方案、后勤产业发展方案、新兴产业发展方案、组织机构保障战略、人力资源支持战略、财务支持战略。
区域农村交通安全:安全是农村交通研究薄弱领域,专著以安全交通系统为整体视角,从基础设施、运力系统、监督管理体制、需求状况、供给状况等方面,全面考察农村公路交通系统,并结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包括:(1)农村公路交通发展现状;(2)基础设施与使用者状况,含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及安全基础设施、使用的车辆、驾驶员、乘客。(3)运输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的基本状况,含道路运输管理与安全监督系统,道路投资、养护与安全体制、政策法规;(4)客运系统与需求特征分析,含出行特征、区域特点、运力平衡状况、车方经济收入和支出的典型分析。(5)安全规划研究,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几个部分。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区域交通发展与管理》致力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理论,以区域交通产业为对象,紧扣西部地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现实,论及综合交通体系、交通线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剖析交通相关资源的综合配置、配置影响、评价、发展路径,创新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建立了以整体、主要个体、运行秩序为基本框架的区域交通产业研究体系。
资源节约型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1)整合组建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构建适度规模公交客运市场主体的建议,被重庆市政府采纳,集团公司运行至今;(2)对特大城市中心区普遍存在的中巴、大巴、出租车的混营难题,通过大型交通调查,以空间使用、资源节约约束为目标,创新性提出了以“一大一小”为主的公共交通结构,设计多种补偿性退出方案,为核心城区的缓堵和塑造城市形象提供了解决方案,被重庆市政府采纳运用;(3)提出线路专营权的概念,论述了线路竞争性选择经营主体的管理思路。专著为区域交通行业的资源节约型管理、产业资源的合理市场化组织及其实现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市场主体之一——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理论:(1)论述了影响高等级公路造价的多种因素;(2)建立投资指数模型,构建了高等级公路工程投资比较指标体系,创立了投资估算的新方法。这部分内容为区域交通线路的投资论证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交通基础设施(线路)的综合影响理论及刻画指标:运用实证的方法,对交通线路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和剖析,为交通线路的综合评价、规划提供了方法和指南。
大型综合运输通道经济运行:(1)大型综合运输通道的交通量分析是通道分析的基础,专著运用效用函数理论,首次对大型通道中平行线路的交通量进行分析和预测,经时间验证基本正确;(2)创新性地将企业合作策略、竞争策略及其组合运用于高速公路与通道内的低等级公路、一般铁路、高速铁路之间的竞争、合作。这部分内容为大型综合运输通道的通道资源合理分配、合理运行提供了实践依据,形成线路竞争合作的基础理论,被重庆成渝高速公路公司所采纳运用,目前运行效果很好。
市场主体之二——大型运输企业发展范式:(1)针对西部国有运输企业的特点,制定企业发展范式,即以运输业为核心逐步延伸至相关产业,实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2)针对旅客运输特点,制定客运发展范式,即以客运站点为核心,建立线路和站点物业相关产业,实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3)针对当时运输市场发育不完全、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的特点,制定企业扩张策略和盈利模式,即以扩张解决“包袱”、扩张占领市场。成果被渝运集团运用至今,集团资产规模、产值规模、二级子(分)公司等扩大数倍,稳居西部长途班线客运首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
针对农村客运事故多发,安全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建立农村交通安全体系的系统化目标和发展路径:(1)界定农村交通安全体系以基础设施、运力系统、监督管理体制、安全法规、需求系统、辅助系统6个子系统构架;(2)根据西部农村特点,制定了农村客运需求管理、健康需求培育的模式;(3)提出“跨部门”进行县域农村客运系统规划的思路,并制定了规划的框架模式。多数成果由重庆市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实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著名交通经济学家、南开大学刘秉镰教授的评价:“我国对区域交通发展与管理的系统研究还相对薄弱,黄承锋博士的专著《区域交通发展与管理》独辟蹊径,论述全面,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①提出和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区域交通发展与管理问题。②探索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几乎空白的领域。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④具有前瞻性和客观性,将视野扩展于社会经济系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其分析的过程和结论具有预见性和客观性。